国产磁共振成像系统瞄准海外市场

来源:发布时间:2006-09-19

    日前,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奥博为公司的厂区内,工人正将一套Centauri0.3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的拆分包装用起重机吊装到集装箱里。这套即将运往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磁共振成像设备,是新奥博为自主研发的产品第一次远行。

    “埃塞俄比亚的先锋诊断中心引进的这款影像设备,将为该国公众进行磁共振成像诊断。来自中国的医疗设备性能非常好,价格和维护成本要比欧洲、美国的公司产品优惠很多,这对于非洲的医院和诊断中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先锋诊断中心的负责人Broot表示。

    一直以来,在磁共振成像领域,有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超导方向,又称为高场,场强一般在1.5T-3T之间,国际上主要的生产厂商包括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公司;一个是永磁方向,又称为低场,场强在0.2T-0.35T之间。

    “目前,超导系统占据了全球主要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超导系统的制造与维护成本都非常高,一套超导系统的售价基本在1千万人民币甚至更高,且每年用于运行维护的成本在几10万人民币左右,相当于中小医院核磁系统一年的收入,而一套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售价则要低二分之一以上,维护成本微乎其微并能满足几乎所有常规临床诊断的需求,因此市场为永磁系统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赵磊博士分析道。

    与超导系统激烈的竞争相比,低场磁共振成像领域现在主要是日本公司在主导市场,现在全球每8台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里面就有1台是日立的产品。新奥博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海外市场还处于启动阶段,明年将会全面展开海外市场的销售。“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留给中国的这个机会,充分利用中国本身的广泛资源,集中精力对永磁技术进行研究,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世界领先的永磁技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生产永磁,具有资源上的优势,例如制作磁体的材料是稀土,而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到全球的70%%,在材料上我们已经做到了垄断,在中国研发永磁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我们没有不成功的理由。”连建宇博士对这个远景充满信心。凭借其研发团队的综合实力,新奥博为已于去年底研发成功了世界首台0.45T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

    从最早的原材料基地、制造基地起步,中国设备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那就是从制造业转向创新性、核心技术研发与生产,无论是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发展都遵循了这条路。

    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一批人走在前面起带头作用,也需要一些企业、一些产业率先实现突破,新奥博为归国创业的科学家团队、永磁领域的技术突破就提供了医疗产业突破的契机。

    新奥博为赵磊博士说,“对于这些有潜力的企业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若光靠中国企业自身是很难实现突破的;另一方面,除了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社会,特别是医疗界、医院的扶持。一直以来很多中国的消费者认为,只有国外的设备好,使用国外的设备,医院地位相对就高。其实随着国内的技术不断加强,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国外品牌产品同样的技术含量,如何引导这些医院能够支持民族企业,愿意安装中国企业自己研发的产品,让医院相信中国公司同样能够制造技术很领先的高端产品,同时打破消费者对洋品牌的技术迷信,这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