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械:打铁还要自身硬

来源:发布时间:2006-03-09

  “月亮是外国的圆”,这句话不幸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写照吗?在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里,笔者看到,不但高端医疗设备多是进口产品,而且连牙科治疗椅等一般的医疗器械也都是进口货。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牙医告诉笔者,现在不要说是省、市级的三级医院,就连大部分市县级的二级医院也都用起了进口医疗器械,不少街道、乡镇级的一级医院也开始向进口医疗器械看齐。为何在我国的医院里进口医疗器械大出风头,而国产医疗器械尽显尴尬?

  “国产”身份不响

  有关人士介绍说,尽管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整体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医疗器械需求量应该可以给国产医疗器械提供十分有利的产销渠道。然而,遗憾的是,国产医疗器械在本土并未占到便宜,进口医疗器械却抢得市场先机。

  以核磁共振为例,我国现有装机总量为1500~2000台,其中3/4是进口产品。与核磁共振类似,其他数字医疗设备的进口量也逐年加大。再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全国一年的需求量为1万多台,而市场中90%以上是进口产品。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造成进口医疗器械独步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个原因是国产医疗器械受到冷漠待遇。很多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器械时,总觉得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方面不如进口医疗器械,甚至有些医院的采购人员明确表示:“我们绝对不会用国产货!”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支配下,国产医疗器械的身份受人歧视,一些技术过关、质量良好的国产医疗器械往往也无人问津。

  待遇不及洋货

  在与进口医疗器械竞争中,国产医疗器械明显处于下风。除了自身不过硬外,税收政策使国产货"雪上加霜"。各国对进口产品都要征收进口关税,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的发展。

  可我国对进口医疗器械征收低关税的政策反而成了某些洋货,尤其是大型设备占据市场优势的一个原因。

  业内人士透露,对于CT机这样的产品,我国制定的整机进口关税一直在4%左右,可以说相当低;而国产大型CT机、核磁共振等产品,除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外,其他大部分的零部件依靠进口,有时涉及上千种零部件,而这些进口部件的关税比整机进口关税高很多。这样就使本应具备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国产产品,优势几近丧失,反而成了高价货。很多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择“进口货”而舍“国产机”。因此,目前实施的关税政策不利于本土医疗器械产业的平稳成长。

  另外,国家还规定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进口医疗器械可免征4%的进口关税及17%的增值税。进口一套价格为100万美元的设备,靠免征税额就可以减少20多万美元以上的费用。这种进口医疗器械的优惠政策,更加导致了双方竞争力的严重失衡,给洋器械进入我国亮起了绿灯。

  利益驱动使然

  洋货受医院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高回扣、高回报等灰色利益的存在。进口大件医疗设备给某些人群带来的好处可以用“巨大”两字来概括:一是一些人群能够有机会出国“考察”。专家必要的考察无可厚非,可是在“考察”的幌子下,有些所谓的“专家”滥竽充数,乘机出国“开洋荤”,变相公费旅游损公肥私;二是高额回扣使洋货变得“热门”起来。业内人士称,一些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报价很高,其中难免有部分资金成为回扣,返回给医院或者购买者。

  在使用仪器方面,进口仪器的回报要比国产仪器高得多,投资虽大,但收回成本也快。如核磁共振检查项目,国产仪器一般600元/次,进口仪器则在900元/次左右。实行双重收费标准的不仅是检测仪器,像进口呼吸器、高频电刀等治疗仪器,也都是洋器械的收费超过国产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些国产仪器的技术性能超过进口仪器,医院也往往会"舍近求远",购买进口产品。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制订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表态要扭转使用国产设备、进口设备收费标准不一致的局面。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对此表示欢迎。他们认为此举有利于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医院在利益驱动之下“崇洋弃土”的行为或可转变。

  自身质量不硬

  除了上述原因外,国产医疗器械自身不过硬也是进口产品器械市场占优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不过460多家,年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万多种规格的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但据业内专家估计,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为15年。

  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要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新品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的1%左右,由于很多企业长期以来状态低迷,销售不旺,因此连这个比例都难以保证。有些国产医疗器械虽有好的第一代产品,但苦于缺乏产品继续创新必需的资金,而后劲不足,竞争力越来越弱,最终失去市场。

  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产品,医疗设备的可靠性显得十分重要。与国外医疗设备相比,国产医疗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目前,一般国产医疗设备的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高档次的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差距更大。所以,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过分片面追求元器件的国产化,很容易造成系统可靠性的降低和返修率升高,影响了用户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积极性。

  加强对症施治

  面对本土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上的尴尬处境,业内人士多次呼吁: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医疗器械时不我待。有关专家认为应该着力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对国产医疗器械尤其是高档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应给予政策倾斜,企业和科研部门须加强对新品的投入。主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上市审批应缩短时限、简化程序,继续完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

  加快科研产业化步伐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束缚,科研单位搞科研,所出成果往往找不到“婆家”,经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很多生产企业出于自身需要,搞“小而全”的科研开发,由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科研工作只开花不结果的事情时有发生。科研分工的过于细化,还使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资源不能共享,资源浪费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应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携手,争取双赢。

  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冲击国际先进水平实力的研发队伍非常重要,应注意在医、工结合上下工夫,努力培养出一批受过良好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除了注重培养人才外,还应做到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常可见这样的情况,一些人才在国有企业里没干上几年,就流向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甚至民营企业,这里固然有一个薪酬的原因,但是也有"环境"问题,在逐步提高人才经济待遇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使用人才的舞台,使他们感到有发展余地,有上升空间,从而留住人才。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应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措施,避免盲目立项,防止重复建设。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和医用导管工艺技术等。应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的整体水平,在高技术医疗设备领域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搭建共享的技术平台在工程技术和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努力创造保障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发展的外围专业条件,搭建共享的技术平台。在专项技术攻关、关键部件提供、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生产企业、金融机构、专业院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协调组织起来。选择已经成熟、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教学院校提供实验室和人才,集中开发研究,突破技术难题,以满足生产发展的关键需求,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