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存在隐忧

来源:发布时间:2006-06-12

    据报道,近日“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推出的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显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存在隐忧。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报告主编之一、卫生经济学家杜乐勋教授认为,“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医疗器械与装备的投资与运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医院器械科室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医院面前的一大课题”。

  专家认为,医疗器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医疗器械处于政府强大的质量监管之下,而作为器械质量管理主体的医院却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于是器械质量管理的链条在这里断裂了。其主要表现为,器械质控存在空白区,法规缺失,医院也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医院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大致上可以分为检测设备和医疗设备两类。检测设备主要包括CT、ECT、B超等成像设备,而治疗设备则包括直线加速器等针对专项疾病的治疗仪器。为了避免仪器的故障导致医生的误诊,每台医疗器械必须配备专业的维修和操作人员,还要定期进行检修或调试。但现在医院不可能每台机器配备一个专门的维修人员,基本上都由医生经过培训后兼任,其对仪器的检修效果定位自然缺乏专业知识。
 
  目前大型医院的医疗设备多是从外国公司购买,一般维修与维护都承包给这些公司的维修部,但医院要为此付出高额维护费用,对于大多数中小医院,由于自身限制,医疗设备常常“带病使用”。

  近年来,大小医院纷纷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动辄一两百万元,有的甚至高达数百万美元。但目前只有三甲以上的大医院设有医疗设备科或维护专业组,大部分中小医院则没有相应的维护人员。

  目前我国对于医疗设备投放市场的管理和认证抓得比较严,但是在设备购入后的维护、报废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法规进行规范。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在使用中,还应注意做好防护保养工作。此外,血压计、超声波、心电图等小型设备,如果没有注意保养,也会影响其精确性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误诊。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在带给患者福音的同时,新的诊断和治疗器械也越来越表现出大型化、自动化、系统化的特点,这些迅速发展的器械必然对医院器械部门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