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器械市场:先要抬高门槛 才好放低身段

来源:发布时间:2006-04-30

    70亿元的规划设备配置投资额,以及超过30%的年增幅预期,让原本门庭冷落的农村医疗市场忽然间炙手可热。医疗器械企业的“入场”热情,对于发展严重不足的农村医疗而言,固然是利好消息,但单纯利润驱动可能引发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预算和政府埋单都不应成为利润预期的自然前提,农村医疗市场更不是随手分割的“蛋糕”。国家有关“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的政策,已为产业拓展设定门槛。如何确保利益服从公益,成为农村医疗市场勃兴之际的首要问题。

  “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既要现代化又要简单易学;成本要低,以保证价格低廉;售后服务应比城市更好”——产品定位已足够精准,但观念认知尚待深入。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身经百战,产品价廉物美早已不是难度指标。近年来真正困扰医疗器械产业的,是产品流通的不畅。市场环境欠佳,价格过高,有些医疗器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医疗器械能够给某些人群带来巨大的利益,收受“回扣”成为不少医院在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采购过程中的潜规则。而低端产品因使用量大,易于不合格产品流入。有些不合格产品虽经监管部门一再通报,不但销量未减,市场份额还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市场在这方面免疫力更低。个别镇卫生院由于门诊量低,病人少,财政补贴不足,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收入;村卫生室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后,往往以赚钱为目的,偏离了救死扶伤的办医宗旨。不少村卫生室没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不遵守基本操作规程,看病无登记,用药无处方,转诊无记录,收费无发票,财务无账目,医疗卫生收费的随意性很大。

  凡此种种,一经产业放大,就可能成为基层医疗市场环境恶化的诱因。

  市场竞争无序,自律脆弱不堪,此时监管力度同步加强就显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监管部门与医院之间一直存在监管难的问题。监管部门只管抽检公告,很难限制医院参照执行。产品进价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利润,医院大多愿意采购价格低的产品。质量越低,往往回扣就越多。如此恶性循环,低价低质产品则获得容身之地。建设新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从深度到广度上都提出新的挑战。不能简单地把农村视为低端市场,常规医疗器械也不是简单和低档产品的代名词。先要抬高门槛,才好放低身段。与企业方面“产品的先进性和价格之间能否平衡”的担心相比,主管部门应从建立严格准入机制、透明招标程序入手,立足更高层次,落实“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