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巨头“策略”转型?

来源:发布时间:2006-06-08

    近来,媒体频频爆出“医疗器械流通有黑幕”,政府也开始针对这一领域采取限价措施。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每年已超过5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约100亿元,并且还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长,据中国国际招标网的数据显示,医疗器械已成为继医药保健品类商品之后的第二大进出口商品。

  中国CT设备国际招标金额保持增长

  2006年1季度,全国共有18个地区发生有关CT设备采购的国际招标项目40余项,采购数量接近50台(套),单纯CT项目累计中标金额3871.9万美元,同比2005年1季度上升了25.9%。从2006年1季度的报价走势可以看出,本季度CT设备国际招标的绝大多数报价点在150万美元以内,其中50万美元以下的报价点基本为单台16层以下(不含16层)CT的价格区域;50-100万美元区域内报价点多为单台16层CT的投标价格;100-150万美元间的报价点基本都为单台64层CT的价格。

  2006年1季度的中标代理商市场中,西门子股份公司的相关中标金额占比明显大于其他各中标代理商,其累计中标金额近1700万美元,占比达37.29%;之后是通用电气国际事务公司,其中标金额为554.42万美元,占比为12.19%。其他各中标代理商的中标金额占比较小,都在7%以下。

  “整体解决方案”成“救心丸”?

  在医疗器械高档产品中, GE医疗、西门子、飞利浦、柯达医疗等几大家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动向往往向业界传达医疗器械市场的某种趋势。不久前,GE医疗宣布了其“早安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柯达医疗也开始其影像科的“一站式”服务计划。不过在类似于这类解决方案的一个前提就是,医院的科室必须全部或部分使用同一品牌设备,这种捆绑式的服务给医院这样的购买方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性。总编认为,解决方案的选择余地较小,受限较多,以及整体维护换代的成本将成为其开拓市场的最大障碍,因此,整体解决方案的“本土化”程度是否贴合市场尤显重要。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先进的技术能力,就永远不能对进口产品的价格和进口产品的市场走势造成压力。当年东软自主研发的CT面世后,外商也在不得不将高不可攀的CT价格降下来,这就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目前,国内首次完成了直径2米的大型物体的CT扫描成像,同时大型高能工业CT系统产业化也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以东软、万东、安科、海扶等民族企业的崛起和在诸如CT、核磁、彩超、超声刀等大型医疗设备方面的技术突破,进口高档设备的利润空间已经开始不断压缩,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同类、同质产品也日益增多,市场趋向饱和的状态即将出现,进口产品已开始风光不在。因此,推出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成为医疗设备巨头们开拓中国市场的一种新“策略”。